中国古代驿站与邮传
  7汉简:汉代通信的实录
 


7 汉简:汉代通信的实录

 

汉代的邮驿通信和烽火通信情况,我们在历年发现的汉简里,可以得到很详细的记录。

汉简是汉朝当时人留下的刻写在木简或竹简上的信件和文书。从汉简里我们可以较为细致地了解汉代的边防通信情况。所幸的是这些汉简近年来考古发现很多,仅居延一带就发掘出三万多枚,它们成为研究汉代邮驿的珍贵资料。

在甘肃敦煌、居延出土的几份《塞上烽火品约》,是目前知道的最为详尽的汉代烽火通信的重要资料。所谓“品约”,就是规则。这样的规则通常由郡一级的地方机关制订。从这些品约规定可以看出,当时按敌情不同,把情报分为五品,即五个等级。敌人在10人以下者称为一品,情况不十分紧急;敌人10人以上500人以下者称为二品,情况稍急;敌人有千人以上且入塞者称为三品,情况更为紧急;敌人千人以上而且攻打亭障者称为四品、五品,情况至为紧急。敌情的不同级别,有不同的举报烽火的信号。汉简中还记录了当时边防烽火的施放部位,告诉人们施放烽火的地方有高台,有望楼,有坞墙,有小城,还记录有各种放烽火的器具材料。这些珍贵的资料,使人们对汉代烽火通信制度能有一个详细的了解。

大量汉简中还可以看出当时邮驿通信的程序。简中所说的“以邮行”、“马行”、“驰行”,说明了当时邮驿制度根据轻重缓急的不同情况,规定信件的投递方式。“以邮行”就是步递,“驰行”是快马急传的文件。这些规定都在邮件的封面上明白写清。这好像相当于现今平信、快信的分等。另外,汉简中还可以看出当时公文信件标明的发出方向,有的简上写着“入西书”,有的标明“南书”、“北书”,就像如今的邮政编码,使投递时不至混乱。

从汉简上还可看出汉代人封发公文的格式。一般在公文中都写上寄件人发信日期、地址以及姓名,同时写上收件人的官名、地址和姓名。这些格式都和现代相仿。可以看出,汉代的邮递制度已经有了严格的程式。

在汉简中还可看出,汉时对公文信件的收发规定是很严格的,若投递转送中有失误,要负法律责任。有一份汉简中有这样的记载:“日限奉书,不及以失期,毋状,当坐罪留。”是说限制书到的日期,假如按期不到,则应受到法律的处罚。

从上述汉简的这些记载,可以看出,汉朝时的各种通信,已经形成一套完整的制度,它保证了公文发放的及时。当然,也就维护了国家政策的有效施行。


 


 
  相关资源